查看原文
其他

致敬榜样|王士宏:一碗茶香解纠纷

安徽司法 2022-04-20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日,省司法厅组织编印了《春风过处:安徽司法行政英模事迹报告文学集》一书。为充分发挥英模榜样的标杆作用,深入开展英模学习教育,大力弘扬英模精神,扎实推进第二批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从即日起,“安徽司法”微信公众号开设“致敬榜样”专栏,陆续刊发报告文学集收录的15名英模先进事迹,全面深入讲述他们坚定信念、忠诚履职、为民服务、担当作为的感人故事。


安徽司法致 敬 榜 样安徽司法行政英模事迹报告文学集


— 第八期 —

  王士宏 




1962年出生,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法律服务所主任兼临涣镇茶馆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所获荣誉:

曾荣获安徽好人、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安徽省司法行政系统劳动模范、安徽省理论宣讲先进个人;

2017年,被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

2018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最受欢迎人民调解员”;

2021年5月,荣登“中国好人榜”。


一碗香茶解纠纷
2021年致敬榜样


早上6点多,天刚蒙蒙亮,临涣镇上的一家家茶馆陆续打开大门,捅开炉灶,很快,熏黑的灶台上,熏得同样发黑的水壶里沸水滚腾。茶客们陆陆续续走进茶馆,坐到习惯的位子,伙计熟练地把茶客寄存在茶馆的茶壶拿来,放上“棒棒茶”,滚水冲泡,茶客端起茶碗,怡然自得地喝下,浑身通泰。

在临涣,一年四季,每一个有风有雨的日子,都是从一杯茶开始。在临涣,茶是解语花,茶是贴心暖。在临涣,茶是一日三餐外必不可少的滋润,也是一份云淡风轻的从容淡定。

这样的日子穿越600年,至今依然容颜不改:斑驳的茶馆,透着时光包浆的茶壶,象牙黄的旱烟袋,还有茶客们脸上宠辱不惊的褶皱和微笑,一切岁月安好。

如果说真有世外桃源,那么,临涣,就应该是黄河故道边、大运河畔、淮北平原上一处名闻遐迩的桃源,但绝不身处世外。

在临涣人看来,这才是生活。

直到1999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世界民风民俗摄影展上,一组题为《临涣茶馆》的作品惊艳四座,荣获金奖。

从那以后,临涣,这个坐落在淮北平原上的一个古镇才更多地为外人所知。

临涣,位于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境内,因临近涣水而得名。涣水,即今天的浚河。春秋时期,涣水北岸出现径邑,就是今天的临涣古城。因占据水陆交通之便,临涣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成为远近闻名的城池。

同样因为靠近涣水,临涣作为重要的码头,接纳着四方往来的商贾, 也让临涣容纳了五湖四海的风俗习惯。据考证,临涣在唐代就出现了茶馆,并在明清进入鼎盛。

茶穿越千年,依然流风不减。如今的临涣,22家茶馆遍布街巷,茶水荡荡漾漾,茶馆人声喧嚷,茶客穿梭不断。

在所有的茶客中,有一类人最受瞩目,在临涣,他们有一个特别的从古至今,村民之间发生了纠纷,第一个想到的不到茶馆说理去!双方相约到茶馆喝一杯茶,请一公平持中、说话极有分量的人居中调停,那个人即“茶人”。

如果说“不去衙门去茶馆”是临涣独特的文化现象,那么,“茶人”则是临涣特有的地理符号和文化标签。从这个意义上看,茶馆不仅是人们日常解渴、歇脚、聊天的休闲娱乐场所,也是人们评判是非、化解矛盾的民间舆论场。

众声喧嚷中,在认真倾听当事双方的诉求后,“茶人”要进行评判,于情于理于法,适当裁度,在给别人评理的同时,也接受公众的评判。因而,在临涣有句俗话:“力薄莫负重,言轻莫劝人。”所谓言轻言重,根本在于充当调停人的“茶人”心里有没有一把公允的尺子、行为上能不能获取公信。

所以,在临涣,“茶人”不是职业,而是最受尊重的社会形象。

在临涣的“茶人”中,临涣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王士宏是最为大家熟知、最能服众、最具号召力的一个。


专业讲解为“云游”加分


1986年,24岁的王士宏被聘为当地的人民调解员,年均调解60余起基层民事纠纷,成功率达87.5%。不仅如此,他还实现了调解结案率、协议履行率和群众满意度3个100%。

2012年,在市县司法局的指导和茶馆经营者的支持下,王士宏牵头在镇上的怡心茶楼设立了 “临涣镇茶馆民间调委会”,开始“以茶为媒”巧解百姓纷争。2012年至今,临涣茶馆人民调解委员会共调解案件1500件,95%都能圆满解决。纠纷当事人“红脸进来笑脸出去”, 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基于长期的积累,王士宏认真总结出了“一杯茶”调解法。

具体地说, 就是调解的七个步骤:第一杯茶,寻共情;第二杯茶,说人生;第三杯 茶,述纠纷;第四杯茶,找支点;第五杯茶,拆面子;第六杯茶,置梯子;第七杯茶,达协议。

如今,临涣调解中心成员也由创始时的7人发展到现在的40多人,拥有“老支书团队”“兵哥团队”“闻风到团队”“街长团队”四个志愿者团队,将本地威信较高的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等吸纳茶馆调解队伍中来,将民间的调解力量整合为专业的调解团队,把原先自发的调解行为纳入法治轨道。


在乡村自治的基础上,茶馆调解完美地把德治与法治融合起条,走出了一条社会治理的新路子。

2018年,王士宏荣获“全国十大最受欢迎人民调解员”称号。

王士宏利用茶馆人流量大、人员聚集的特点,将宣讲的阵地直接建在茶馆中,引领宣讲队伍不断壮大,宣讲内容日益丰富,宣讲活动多姿多彩,让理论宣讲深入基层、贴近群众,让广大群众能够“听得懂、坐得住、记得牢”。每年举办各类宣讲活动60多次,听众7000余人。他本人也被聘为安徽省委讲师团基层理论宣讲专家。

在此基础上,临涣镇开辟“草根”宣讲模式,吸纳民间艺人、退休老干部、老教师、各级道德模范40余人为宣讲团成员,成立了“乡村小喇叭”宣讲志愿服务队,深入挖掘先进人物的典型事例,注重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在临涣,喝茶早已成了“开门七件事”中的头等大事,茶馆也在不经意间成了这个皖北古镇独特的风景。你在茶馆喝茶,看风景的人在茶馆外看你。而王士宏和他的团队,则成了这道风景线中最亮眼的一抹。

2021年3月31日,2020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公布,临涣镇“乡村小喇叭”志愿服务项目获评“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从“王公安”到“调解王”


王士宏与人民调解结缘,始于1986年。

那年,24岁的王士宏被聘为临涣镇公安特派员,“所谓公安特派员, 就是负责设派出所村庄的治安”。很少有人知道,又瘦又矮的王士宏曾经梦想当一名作家,幻想过在万众瞩目的讲台上做一个慷慨激昂的演说家。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年高考的落榜,让这些梦想一下变得更加遥远。没有人知道,这个临涣人口中的“王公安”心中有多大的舞台。

直到他遇到了周维光,潜移默化中,一束光点亮了另一束光。

那是他被当时的临涣乡政府聘用为乡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之后。巧合的是,他被安排坐在乡调委会主任周维光对桌。

周维光曾荣获“全国优秀人民调解员”称号,王士宏永远忘不掉周维光赴京领奖回来的盛况,全镇人吹吹打打地到路上去迎接周老师,那场面,临涣历史上不多见。也就是从那时起,他似乎在懵懂中找到人生的方向,灯塔就是周维光。

调委会安排他给周维光做助手,其实就是帮周维光做笔录,这让他能够“零距离”地接触周老师调解的全过程,每一句话、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笑容、每一次情绪的转换,对王士宏来说,都是一堂精彩的授课。

也是从周维光那里,王士宏知道了调解工作的艰辛,“跑断腿,磨破嘴,操碎心,不落好”,也懂得了人民调解员是“东方一枝花” 都是有故事的人。

慢慢地,在周维光的指导下,王士宏开始处理民事纠纷的化解工作。

“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王士宏潜心研究每一个案件,遇到棘手的问题便向周维光讨教,逐渐具备了一名合格调解员应有的耐心与认真, 并通过自学考试,拿到了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证书。

临涣人口中的“王公安”慢慢成了“调解小王”。


1994年,“王公安”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时突然想到学校给孩子们上一堂法治课,他心疼那些误入歧途的孩子,他心系正在校园里快乐成长的孩子,他更忘不掉曾经的“演讲梦”。

这是王士宏的第一次“演讲”。在临涣中学举办的那场法治宣传教育报告会,王士宏引用大量发生在身边的案例,为2000多名师生讲解相关法律常识,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这场报告会让王士宏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感、成就感、责任感,从此他的演讲之路一发不可收拾。从临涣中学到全镇各中小学校,由每年一课到每学期一课,从濉溪到淮北,再到皖北各市县及合肥等地中学、大专院校,演讲范围逐步扩大。不论遇到多大困难,王士宏总是认真对待, 演讲走到哪里,他就把感动、警示、法治思想传播到哪里。

1992至1999年,王士宏被聘为临涣派出所联防队员。这期间,王士宏罹患心肌炎,“严重时,走100米就心虚气短”,一度,他感觉自己患上了抑郁症。

多年以后,在怡心茶楼里和笔者谈起往事,王士宏云淡风轻。

70多年前,临涣成为一场重要战役的指挥中心。1948年冬,淮海战役总前委设在临涣镇文昌宫,在这里,刘伯承、邓小平、陈毅运筹帷幄,指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打赢了震惊世界的淮海战役,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文昌宫也因此成为红色教育基地。

1997年,王士宏主动要求成为淮海战役总前委纪念馆的讲解员。凭借年轻时做文学梦积累的文史知识,他把讲解当成圆梦“演说家”的舞台, 文昌宫成了临涣镇乃至淮北市的旅游景点,王士宏也成为景点中最被游客记住的人。“讲解的时候忘了疲劳,尤其是从游客眼神中看到他们的赞赏,别提多高兴。”

有时候,忙碌是最好的治愈药。不知不觉中,王士宏的心肌炎和抑郁症烟消云散。

1999年,王士宏调入临涣镇法律服务所,成了一名专职法律工作者, 开始代理民事案件。那一年,他的同学陈文章也加入了。

代理案件可以收取适当费用。可王士宏在实践中发现有些案件息诉并不能息怒,所以有些案件当事人明明是冲着打官司来的,却被王士宏引入了调解渠道。调解自然是免费的,当事人满意而归,可王士宏的家人却不理解。“这上有老,下有小,你这样做是为何?”面对家人的质问, 王士宏耐心做着解答。几次动情动理的答疑,竟让王士宏的妻子也对调解产生了兴趣。而今,在王士宏的带动下,他的妻子也成了一名义务调解员。

临涣镇临涣村杨某与张某为近邻,因张某翻建房屋,地基挖得深, 房子建得高,给相邻方杨某的房屋造成危害,出现相邻的墙体断裂,并引起房屋漏雨。双方多次发生纠纷,都认为是对方的问题。经核算,房屋墙体断裂的评估和维修费需3万余元,双方僵持不下,便找来了临涣茶馆信访调委会主持调解,法律服务所派员协助。

待所有人来到茶室,泡上一杯茶,伴着袅袅茶香,王士宏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劝解双方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邻里结了怨,一生都是愁。

经过劝说双方平静下来,张某主动给杨某递烟,杨某也上前给张某倒茶,王士宏看时机成熟,赶紧进入主题要求双方各述纠纷的过程及个人看法。原来看似是因翻建房屋引发的矛盾,背后却是积压了两家近30年的恩怨,难怪这次会僵持不下。

矛盾非一日形成,却需一日解决。在梳理了两家大大小小的矛盾后, 最后纠纷焦点落在房屋维修及赔偿问题。为体现公平,王士宏召集茶客中建筑工头三人到现场勘察,又对张、杨家反复做工作,以张家付给杨家2万元达成协议。杨家为表示感激,给钱时只收1.8万元。张家看杨家讲究,说什么都要请杨家及茶馆调委会成员吃饭,被王士宏婉言拒绝——依然是老规矩,全场10壶茶10元钱。

10壶茶缓和了近邻30年的积怨,张、杨两家就此打开心结。

据不完全统计,从事人民调解工作30余年,由王士宏主持调解的纠纷案件有2000余件。经他调解达成协议的案件,无一例当事人反悔或不履约,实现了调解结案率、协议履行率和群众满意度3个100%。以他调解的真实案例改编的微视频《老规矩》荣获平安中国“优秀微视频”奖。王士宏也成了临涣著名的“调解王”。


从个人到团队


长期的调解中,王士宏发现:同样的事情在严肃封闭的办公场所调解,效果反倒不如在开放的茶馆里,同茶客们一道对纠纷当事人说和说和。

生于斯长于斯,王士宏对临涣的茶文化再熟悉不过。临涣镇又名古茶镇,临涣人闲来没事,就爱坐进茶馆喝杯棒棒茶(茶梗),谈天说地;遇到问题,还是要来茶馆,请父老乡亲和茶客们居中评理,在相对传统的熟人社会,众口株金的作用不可小觑,久而久之就形成了 遇到委屈哪里去,不去官府去茶馆”的风俗。在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三个茶客一面官,五个茶客推倒山。”

王士宏有了个大胆的设想,茶馆内人流多、氛围好、文化浓、接地气, 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都为开展调解工作提供了绝佳的平台,何不把“茶馆说事”的老规矩传承下去,把调解室搬到茶馆里?

“调解犹同品茶一样,需把握好’品’的火候和’调’的力道,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经过反复琢磨,在当地市、县司法局和茶馆经营者的支持下,2012年王士宏牵头筹划在怡心茶楼设立了 “临涣茶馆人民调解委员会”,拉开了以茶为媒巧解百姓纷争的新篇章。

怡心茶楼是王士宏的第一个“百姓说事点”,取名“连心茶室”。怡心茶楼始建于清朝,距今已经有600年历史,经营人张秀侠是茶楼的传承人,因为为人热情、心地善良、做事干练,当地人一概称“阿庆嫂”。

随着王士宏在怡心茶楼调解的次数多了,“阿庆嫂”慢慢看出了门道, 本就是热心肠的她也喜欢上了调解工作。

如今她与丈夫郑同川都是连心茶室的纠纷调解人员,自着手调解工作以来,茶楼里已经收到了不少人民群众为表达感谢送来的锦旗。

2020年7月5日,几位老茶客在茶楼里闲话家常,谈到一起纠纷, 作为当事人的兄妹几人因财产继承问题产生矛盾,反目成仇。郑同川了解后记录下了事件信息与当事人联系方式,将其反馈至临涣茶馆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介入其中,联系到当事人兄妹四人,进一步了解细节。7月8日上午,经过“闻风到团队”的干预,四人都同意通过调解方式化解纠纷。

调解过程中,调解小组一方面对当事人进行思想开导,从人情伦理角度,引导当事人珍视亲情,兄弟和睦才能体现孝道;另一方面从法律角度,向其解读继承法相关规定。为使双方都能让步,重拾兄弟情谊,调解员针对矛盾焦点,一次又一次地商量调解方案,拉家常、说人生、 拆面子,采用“背靠背”的调解方法,由调解员分别针对矛盾漩涡中心进行疏导。最终,在调解小组耐心细致的调解下,杨家兄妹互谅互让, 杨母遗留资金由大嫂丁玉莲继承,房屋对外拍卖,土地对外承包,所获资金由各继承人平均分配。至此,一起遗产继承纠纷得以圆满解决,受到了邻里乡亲的高度认可和称赞。

调解员的耐心虔诚不仅拆掉了杨氏兄弟的堵心墙,更是修缮了兄弟间破裂的手足情谊。“我们兄弟二人,往后一定团结和睦,一家人一起过好日子。”杨家老二在走出调解室后真切地说。这次调解有效消除了风险隐患,促进了家庭和谐。

2021年春节前,临涣镇姚湖村王楼村民王敏来到临涣镇法律服务所, 拿着诉状一定要起诉公公婆婆。原来,王敏在20多年前嫁到王楼,日子虽不富裕,却很温馨,不愁吃不愁穿。可十几年前,丈夫开联合收割机收麦不慎掉到沟里,意外身亡。

家中的顶梁柱没了,生活依然要继续。王敏娘俩和公婆互相依靠, 坚强生活着。王敏女儿出嫁后,王敏跟着女儿住,把房子给公婆王正才夫妇居住,看家护房,又能尽孝。

2020年,村里要给各家各户办房屋不动产权证,王敏想把产权登记在自己名下,可公公王正才说什么都不同意,“这房子是我出钱盖的给儿子的,儿子不在了,应该还给我”。就这样,王敏和公婆的关系越来越僵。

王士宏接案后多次上门拜访,用心倾听。在王正才的堂屋里,他发现了老王年轻时当生产队会计的一张合影照,穿着中山装,风华正茂。王士宏让老王讲年轻时的故事,回忆青春的美丽,时代的印记,曾经的芳华。夫人也在一旁插话帮助讲述故事,老两口特兴奋,内心里把王士宏当成了可以信赖的人。但谈到房子,倔强的王正才坚决不让步,调解又一次进入死胡同。

第二次调解,王士宏把王敏和王正才夫妇请到茶馆,结果越谈双方火气越大。王敏要求起诉,王正才立刻情绪飙升:“你告去吧,儿子都没了,我一把老骨头怕谁,我等着!”王士宏上前拉住老王:“老大哥, 你还是这么性情,坐下来消消气,喝杯热茶暖暖身子,这是咱临涣的棒棒茶,不知你可喜欢。”他把茶杯递到老王手上,另一杯递给他老婆。老王立刻站起身拉住调解员的手,激动地说:“我对不住你,在你面前失态啦!端茶送水,对我们这么好。”

王士宏把老王的孙女叫到门口,经过一番沟通,和风细雨,因势利导。孙女走到屋里,拉住老王的手:“俺爷,你别气了,都是我的错……”老王的眼泪哗一下子就掉下来了。“孩子, 爷爷解释解释,你看这弄的,一个庄的人都看咱笑话。” 成熟,立转话题,让双方回忆曾经的往事、真情、亲情, 条心,大小事都要合理合法。

最后,王敏做出让步,把承包地分给老人三亩,租金给二老养老, 并深有感触地说:“这几间房子永远是你们的养老房。”老王也通情达理, 同意房屋登记在王敏的名下,他们夫妇有居住权。诚心所至,金石为开, 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那一天,王士宏跟踪回访,正遇到爷孙三人,老两口上了电瓶车准备去赶集,孙女去看望爷爷奶奶。爷孙相见,孙女说:“俺爷,你骑慢点, 过路口时,看看可有车,到家给我打个电话。”老王说:“你回家吃饭吧, 中午叫你奶奶给你包饺子吃。”孙女把礼物放在车上说:“俺爷,我今天不去了,我婆婆不在家,回去要接孩子放学,星期天孩子不上学了, 我再带着来看望你和奶奶。”

那一刻,王士宏心里暖洋洋的。

在王士宏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从“茶客”变成“茶人”,纷纷加入王士宏的调解团队。如今王士宏手下有4个纠纷调解团队:“老支书团队”由德高望重的退休村干部、教师等乡贤组成,比如人称“师爷”的退休教师赵建才;“兵哥团队”有13位退伍军人,解决矛盾有效率, 执行果断;“街嫂团队”成员均是女性,主要负责调解附近居民的家庭纠纷;“闻风到团队”得名于带头人吴法振,因其乳名小风,群众称赞其“听到声音就立马赶到”。

2019年8月8日,夹河村村民张云义和种子店老板李兆梅坐到了王士宏的面前。

这是一起发生在8年前的纠纷。张云义从李兆梅店里赊账买了 25 袋玉米种子,袋子上说明夏季播种,但老张4月就播种了,结果收获惨淡,老张把原因归结为种子质量问题,李兆梅认定是老张没按说明播种, 此事一直悬而未决。

第二年,老张又从李兆梅店里赊了价值1.6万元的化肥和种子。老张心里的“小九九”是:你李兆梅不愿赔偿我玉米损失,我就不还你化肥钱。

2019年,二人街头偶遇,矛盾激化,李兆梅扣下了老张的电动车。这次调解在王士宏的主持下,8位调解员问原委、摆事实、讲道理。开始张云义、李兆梅互不退让,王士宏采取“背靠背”调解后,双方各退一步,最后老张支付7000元,三方端起茶碗,在欢声笑语中签订了协议。

从那以后,李兆梅主动找到王士宏,加入了 “街嫂团”,成为临涣调解团中风风火火的那一个。

“我的前半生是在茶馆里喝茶,后半生是在茶馆里调解。”王士宏称自己其实一直都“泡”在茶馆里。

“人与人之间其实就是一杯茶的距离,我要努力帮助当事人一笑泯恩仇。”2012年,王士宏创新了“一杯茶调解法”,把双方当事人同时约到茶馆,和双方当事人边品茶边聊天,根据法理、人情秉公评议, 直到双方心服口服,握手言和。他将这个方法总结为:以茶暖人心,以茶说人生,以茶述纠纷,以茶找支点,以茶拆面子,以茶置梯子,以茶达协议。

不写状子、不交费用、不限案由,只要临涣镇的群众有需要,都可以去茶馆找王士宏帮忙。有人跟他开玩笑:“你每天比谁都忙,你挣的钱在哪里?”他总会笑着说:“我看到更多的是笑脸,不是金钱。”

9年来,王士宏带领“一杯茶”调解团队,累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500余场次,调解成功率达90.5%,经他调解达成协议后无一例当事人反悔或不履约,实现了调解结案率、协议履行率和群众满意率三个100%。

“一杯茶”调解团队被当地群众冠以“古有医者悬壶济世,今有茶客提壶安民”的美名。如今,临涣镇22家茶馆均成立了茶馆调解组织,纠纷当事人“红脸进来笑脸出去”,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 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王士宏带着在基层化解矛盾的“一杯清茶化纠纷”助推乡村振兴的经验,先后前往安庆、宿州、阜阳、亳州等地传经送宝。

如果说当初是周维光点亮了王士宏的梦想,那么,王士宏又以自己的卓然成果照亮了当地群众的内心。

茶馆,本就是临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场所,现在,又成了这批志愿调解员的“主战场”。


从个人到团队


2021年4月9日,3月份“安徽好人”网上发布活动在濉溪县举行。在活动现场,“安徽好人”王士宏深情讲述党史故事《信仰的力量》, 重温淮海战役那段战火纷飞的光辉岁月。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王士宏说。当年淮海战役的重要战场濉溪县临涣镇,一名支前民工在给前线运物资的途中发现自己的鞋子破了,他赤脚推着独轮车上了前线,物资终于送到了前沿阵地,而他的脚却被冻掉了四个趾头。战士们心疼地把民工冻坏的双脚放到怀中焙热,他们并不知道民工用小推车送来的是给他们过冬的军服和棉鞋。

讲者动情,听者动心。台上的王士宏一把抹掉眼中的热泪。台下的观众随着王士宏低沉而深情的讲述,或热泪盈眶,或低头沉思。台上台下泪光闪处,都是对那段岁月崇高的敬意。

有人问王士宏,为什么你讲一次哭一次,讲了千万遍泪流千万遍。

“为什么我的眼睛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王士宏引用艾青的诗句来解释。

感动别人,先要感动自己。从1997年至今,24年来,王士宏就在临涣文昌宫、茶馆担任义务讲解员,搜集淮海战役中的各种感人故事, 进行了千余场宣讲,受教育群众达10万人次。

如何将党的理论变成老百姓最喜欢、最容易接受的大白话。王士宏首先从“形式”上琢磨,结合当地人喜欢在茶馆喝茶说事的习俗,他以茶馆为载体,用理论宣讲、文艺说唱等形式,讲政策、话改革、谋发展, 架起了一座党群干群之间的“连心桥”。用通俗易懂的乡土语言,把党的政策化为口头语、家常话,夏秋季讲秸秆禁烧,寒暑假推移风易俗,节假日演传统文化等。

创新形式,内容更要创新。随着理论宣讲的不断改变,王士宏打造不同的版本,虚心向不同层次的人讨教学习,积累自己的宣讲内容。深入群众中去,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宣讲对象,仔细琢磨领悟,变换主题。

每当王士宏拿起话筒,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处于“宣讲状态”。有人拍微视频,有人制作抖音,有人加他微信,有人要带家人与他合影留念……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王士宏的宣讲,他成为家喻户晓的“网红讲解员”。

“听王士宏讲革命故事会掉眼泪,不仅掉眼泪,还会引发大家思考, 我们这里的老百姓都喜欢听他讲故事。”临涣镇居民张群说。在一次次的宣讲中,哪个地方不入耳,哪个地方不感人,哪个地方不生动,王士宏都要一一整理出来。宣讲结束后,他还对听众回访,了解听众反应。遇到大家不明白的,他就引用身边的故事和例子,直到群众听懂听会听进心里为止。

2016年6月,王士宏以临涣镇12家茶馆为阵地,发起成立了濉溪县“乡村小喇叭”理论政策宣讲志愿服务队。“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需要凝聚大伙儿的智慧,理论宣讲才能常讲常新,才能把党的好声音送到百姓心坎上。”王士宏说。

经过几年发展,“乡村小喇叭”理论政策宣讲志愿服务队招募各类 “乡土名人”“民俗专家”“草根艺人”志愿者36名,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理论宣讲与艺术化宣讲相结合,通过“微党课”“微课堂”等形式传播,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脱贫攻坚成就人人夸,’十四五’布局规划责任大,人民的生活更美好……” 4月9日,在临涣镇城隍庙茶楼新时代文明实践点里,非物质文化遗产坠子戏的传承人周素芬宣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得益于茶文化氛围的熏陶,“乡村小喇叭”理论政策宣讲志愿服务队以茶馆为阵地,把理论宣讲与艺术化宣讲相结合,开展一系列既有“党味” 又“接地气”的宣讲活动。

“以前是我一个人讲得多,现如今大伙儿都能讲,个个都成了铁嘴。”王士宏说。十里八村的百姓都知道王士宏不仅“爱说爱讲”,还是个地地道道的热心肠。

临涣镇因势利导,依托茶馆调解中心及时成立临时党支部,从整合调解力量、规范调解行为入手,统筹协调,将原本散乱的调解力量整合为专业的调解团队,把原先自发的调解行为纳入制度轨道,并进一步强化调解结果的道德约束,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推动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的有机融合。

近年来,临涣镇先后在茶馆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理论宣讲示范基地、法治讲坛等,由临时党支部统筹管理,每年举办各类宣讲活动60多次,听众7000余人。临时党支部创新打造的“微课堂”尤其受到群众欢迎,从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小事切入宣讲当前的大事要事,时间不超过15分钟,以短平快的宣讲节奏形成深入人心、久久回响的宣讲效果。宣讲人员打破一人讲、众人听的常规,设立多个互动环节,鼓励现场群众谈心得、提问题,实现“同频共振”。邀请民间艺人将宣讲内容重新编排,用大鼓书和小品等形式进行传唱,将理论宣讲与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有机结合,每年表演近200场,吸引听众4000余人。淮北大鼓传承人李宝聚被吸纳为宣讲团成员后,先后创作了《反邪教树立正确世界观》《打赢脱贫攻坚这一仗》等作品并以茶馆为基地义务演出,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宣传了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他演出的茶室已经成为全市的“网红”打卡点。

如今临涣镇开辟“草根”宣讲模式,吸纳民间艺人、退休老干部、 老教师、各级道德模范40余人为宣讲团成员,成立了 “乡村小喇叭”宣讲志愿服务队,在临时党支部的指导下,深入挖掘先进人物的典型事例,注重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他们每人配备一个小喇叭,只要环境适合、时机成熟,就即兴开展宣讲,就地宣传他们挖掘出的先进典型,让“小喇叭”的声音响彻临涣。

“我在基层生活,做百姓的思想工作,效果会更好。我同时也是一名志愿者,传播法治精神、调解矛盾纠纷、唱响党的声音,收获的是幸福和快乐。”每当王士宏感到疲惫时,已经60岁的他常会翻看自己写在日记里的这句话。


推荐阅读

英模群像展!

致敬榜样|刘青草:青青河边草~

致敬榜样|金云海:以爱之名~

致敬榜样|张晴霞:一抹晴霞映新岸~

来源:厅宣传教育处  淮北市司法局

编辑:陶友慧  张倩

审核:欧元军

安徽省司法厅出品
投稿专用邮箱sft7000@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